解答者邹箴一先生
首张婚恋图制作者

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爱情婚姻,世上最折磨人的事也莫过于爱情婚姻,世上最无可奈何的事还是莫过于爱情婚姻。

衡量幸福家庭的标准,无非是健康、快乐、和睦、事业有成。
如果有个这样的家庭该满足了。

可是许多婚姻家庭却没有这么幸运。

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,这是托尔斯泰<<安娜卡尼列娜>>一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。

——邹箴一语

 

 

 

《了凡四训》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
《了凡四训》

袁了凡居士
(原文文言文,为清朝彭绍升撰)
 袁了凡先生,本名袁黄,字坤仪;江苏省吴江县人。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 的人家;因此,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公读生。他於明穆宗隆庆四年(西元一五七○年),在乡中了举人;明神宗万历十四年(西元一五八六年)考上进士,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。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「职方司」的主管人,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,朝鲜向中国求救兵。当时的「经略」(驻朝鲜军事长官)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「军前赞画」(参谋长)的职务,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。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,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,日寇信以为真,没有设防;李如松发动突击,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,因而打败了日寇。
 了凡先生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李如松,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,这样有损大明朝的国威;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,又以人头来记功。了凡向李如松据理力争,李如松发怒;不但不接受劝诫,反而独自带着军队东走,使得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。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,幸赖了凡机智应对,将日寇击退。而李如松的军队,最後终於被日寇击败了;他想要脱却自己的罪状,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;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审判,终於在「拾遗」(谏官)的仕内,被迫停职返乡。回到家乡,了凡非常恳切,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,过逝时享年七十四岁。
 明熹宗天启年间,了凡的冤案终於真相大白,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,赠封他为「尚宝司少卿」的官衔。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,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,书不论古今,事不分轻重,他都认真研究,尔且非常通达。例如∶星象,法律,水利,理数,兵备,政治,堪舆等。

 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,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,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;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,了凡先生於是积极兴办水利,将三汊河疏通,用来防抵挡水患侵袭;并且教导百姓沿着海岸种植柳树,每当海水泛滥,挟带沙土冲上岸时,遇到柳树就积挡下来,久而久之变成一道护防。於是了凡先生又督导百姓在护防上建造沟渠,鼓励百姓耕种;因此,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,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,使得百姓安居乐业。

 了凡先生家并不富有,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,家居生活俭朴,每天诵经持咒,参禅打坐,修习止观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,早晚定课从不间断。在这当中,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,当时命名为「戒子文」,用来训诫他儿子,就是後来广行於世的「了凡四训」这本书。

 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,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,尔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,因为她没有读过书,不会写字;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,每天在书上做记号。有时了凡先生较忙,当天所做功德较少,她就皱眉头,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。有一次,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,想买棉絮做内衬。 了凡先生问∶「家中有丝绵又轻又暖和,为什麽还买棉絮呢?」
 了凡夫人答∶「丝绵较贵,棉絮便宜,我想将家中的丝绵拿去换棉絮,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,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!」
 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∶「你这样虔诚的布施,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!」 他们的儿子袁俨,後来中了进士,最後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。

 上一页

 
地址:广州市广钢新城金茂府6栋20楼2005室, 手机微信:13719220501